02
2023
-
12
做世界第一 抒家國情懷
一個本科加兩個技工能干什么?答:能創造出國際領先的水泵電機。三個“草根”人物用多久才能做到國際領先?答:8年。
當被問及中國制造能否趕德超日時,三利集團總工程師呂廷順坦白地說,“很難,但一定能。”有多難,他沒有直接回答,他只是用自己的時間來做了一個說明。從立項到研發成功歷時8年,每天只睡4—5個小時,8年無休。為了核心零件——葉輪扭曲度問題,從圖紙到開模,從流體力學到電焊技術,僅磨具一項就耗資5000多萬,為了提高一個百分比的能效,耗資一億元現金,“而且,還是在我們幾乎魔怔的極限下才取得這個小概率事件”,呂廷順作為總工淡淡說,他曾魔怔到大年初一夢游般走進實驗室的程度。
理想是美好的,通向理想之路是殘酷的,三利水泵研發的一組數字就能說明制造業升級之難:耗資1.2億元,歷時2900多天,每天工作16-18小時,水泵從立項到技術上國際領先,在這8年光陰里,呂廷順的女兒也從小學二年級升到初三,一提起女兒,呂廷順滿心愧疚。
呂總工講解了三個多小時,我們只記得幾個術語——葉輪和腔體設計,還記得兩個細節,為了保證零部件精度,加工車間溫度一直在18℃到20℃之間,全年恒溫。因為早晨和中午溫差較大,能影響金屬精度。為了保證螺栓力度精準,采用5000多元一把的扭力扳手,使多少力量,不是憑感覺,而是憑數據說話。
一個水泵能效提高一個百分比,有什么意義呢?呂總工說,全年至少為中國節約幾百億電費吧。但中國整個泵業能效跟國際差距在20%左右,具體折算到節約多少電費,也是個天文數字。
三利研發水泵純屬無心插柳,由于對世界泵業巨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態度不滿,張明亮董事長不信邪,結果是一不小心干成了國際領先。本來三利是中國無負壓供水的領軍企業,轉行到泵業和電機領域,照樣干成領先。
董事長要求三利人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繁華。都是人干的,外國人能干出來,我們為什么干不出來?外國人干不出來的,我們中國人也要干出來。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制造不斷超越的精神動力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
2019-10-05
2023-08-05
2020-02-03
2021-08-01
2023-09-06
2020-02-02
2023-12-02
1997-08-15
2023-12-01


三利集團微信公眾號